NG体育2025年暮春,北京某高校门前,夜色已深,寒意袭人。34岁的赵先生,一位在此间担任编外研究员长达八年的学者,正默默收拾着办公桌上最后一件私人物品。一纸不再续签的合同,宣告了他与这所大学的缘分走到了尽头。尽管早有预感,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,失落之情依然难以言表。
赵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。放眼全国,约有2700万像他一样的编外人员,正面临着相似的境遇——事业单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编外人员清理行动。
这场变革并非突如其来。早在2018年NG体育,中组部、人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》,便已明确提出要规范编外用人行为。2023年7月,中央深改委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再次强调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设置。而到了2024年底,各地开始试点实施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,并在2025年全面铺开。
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NG体育,全国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约3100万人,而编外人员则高达2700万人,占比接近47%。这支庞大的队伍,长期游走于体制边缘,既是事业单位运转的重要力量,又身处不稳定的灰色地带。
他们广泛分布于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科研院所等领域。以教育系统为例NG体育,教育部2025年初的统计显示,全国高校编外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32%,部分高校甚至超过50%。他们承担着与编内教师相同的工作,但在薪酬、福利、职称评定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差距,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编内人员的65%左右。
清理编外人员,首先是对长期存在的体制内双轨制问题的正面应对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,编内编外并行的用人制度,实际上形成了同工不同酬、同岗不同权的不公平现象,不仅影响工作积极性,还容易滋生内部矛盾。北京某政策研究机构2024年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,87.3%的编外人员对现状表示不满,其中66.5%的人主要不满意点在于同工不同酬。
此外,这种双轨制也给管理带来了混乱。南京一所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坦言,学校编制有限,但工作需求不断增加,只能大量招聘编外人员。结果是人事关系复杂,管理成本高昂,且编外人员流动性大,影响工作连续性。数据显示,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年平均流动率高达18%,远高于编内人员的3.2%。
清理编外人员还是精简机构、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报告》指出,我国事业单位人员总量偏大,机构臃肿,效率不高。报告显示,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国家相比,我国公共部门人均服务效能仅为其60%左右。
更深层次地看,清理编外人员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选择。长期以来,事业单位通过编外用人方式规避编制管理和公开招聘规定,导致人员结构失衡、能进不能出。2025年1月发布的《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到2027年底,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比例要控制在25%以内,并建立健全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清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。据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在2025年4月例行发布会上介绍,清理工作将分类实施:对长期在岗且表现优秀的编外人员,通过公开招聘、专项招聘等方式择优纳入编制;对确需保留的岗位,规范劳动合同管理,保障同工同酬;对临时性、辅助性岗位,则引导向社会化、市场化方向转变。
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地已开始试点专项招聘,为优秀编外人员提供进入编制的通道。上海市2025年第一季度已完成1.2万名编外人员的专项招聘,占编外人员总数的约8%。浙江省则采取“考核 考试”的方式,对在岗5年以上且年度考核连续优秀的编外人员,简化招聘程序,已有6300人成功入编。
清理编外人员对个人而言,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。以教育领域为例,全国高校编外教师约76万人,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,预计有35%左右的编外教师可通过专项招聘或考核转为编内,约45%将继续以新的劳动合同方式留任,还有20%左右需要转岗或离开。
高学历人才在此次变革中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25年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,编外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43.7%,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。对这部分人才的安置和引导,将直接影响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效果。
各地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差异。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,更注重保障编外人员权益,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和更多的转岗机会。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则面临财政压力,清理力度更大。据不完全统计,西部某省今年已清退编外人员达12.3%,高于全国6.8%的平均水平。
面对变革,编外人员也在积极应对。武汉某高校编外讲师李芳已开始准备专项招聘考试:“这是危机也是机遇,我教学评价一直不错,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入编。”而另一些人则选择转向企业。上海某科研院所的编外研究员张工已收到科技企业的offer,薪资比现在高出30%。“与其在体制边缘挣扎,不如去企业发展NG体育。”他说。
首先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,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、法治化方向发展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认为,编外人员大量存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,规范化管理标志着我国政府治理正走向成熟。
其次是就业观念的转变。长期以来NG体育,进编制被视为就业的最优选择。2024年底某招聘网站的调查显示,尽管编外待遇较低,仍有65.7%的应届毕业生愿意先以编外身份进入事业单位,希望日后有机会转正。此次改革或将改变这种“先进门再说”的就业逻辑,引导人才更理性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。
第三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。随着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,一些非核心业务将逐步社会化、市场化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已有1750家事业单位将食堂、保洁、安保等服务外包,带动相关服务业就业增长5.3%。这实际上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步。
第四是对法治建设的推进。过去,编外人员权益保障不足,劳动关系模糊,容易引发劳动纠纷。2024年全国法院系统数据显示,涉及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劳动争议案件达3.8万件,同比增长15.6%。此次规范化管理,将使雇佣关系更加透明、规范,有利于减少纠纷,维护社会稳定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轮改革与全球公共部门改革趋势也有相似之处。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从大政府向精简政府的转变。2023-2024年间,美国联邦政府非全职雇员比例从26%下降至23%,英国公共部门临时工比例从18%降至14%。我国此次改革,虽有自身特点,但也体现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共同趋势。
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问题积累多年,涉及面广,解决起来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。清理工作虽已启动,但配套措施仍需完善。目前各地政策执行不平衡、部分编外人员权益保障不足、专项招聘指标有限等问题,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。
正如赵先生离开校园的那一刻,北京的夜色已然深沉。在去往地铁的路上,他收到了两条短信:一条来自人才市场,通知他有三家企业对他的简历感兴趣;另一条来自同行,告知邻省一所高校有专项招聘计划。“也许这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开始。”他自言自语道。编制内外的边界正在重新划定,但人才的价值从不因身份而改变。
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全国民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同比增长11.2%,其中高学历人才需求增长显著。也许,当一部分人才从体制内流向市场,将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改革的意义,往往在长远处彰显。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,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关乎数千万人命运的制度变革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清理,不仅是一次人事制度改革,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。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体制惯性,为构建更加公平、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奠定基础。对编外人员个人而言,这是挑战也是机遇;对整个社会而言,这是阵痛也是进步。